从理性饮酒到“礼”性饮酒

从理性饮酒到“礼”性饮酒

      最近,中国酒业协会酒与社会责任促进联盟提出了“理性饮酒”的宣言,我认为这个宣言切中时弊,一语中的。我们上海务本酒业发展有限公司认为,宣传健康、适度、理性的饮酒行为,不描述、不鼓励、不纵容过量饮酒方式;在大众传播中,对酒后驾驶或从事操作有潜在危险的行为广泛宣传其危害性;在社会中宣传未成年人饮酒的危害,杜绝以未成年人为目标受众的产品宣传和诱导行为;春秋气候宜人,可按照自己的爱好、习惯,选用不同的酒饮用。在此,请允许我接过“理性饮酒”的话题,谈谈上海人的“礼”性饮酒。

      一、上海人理性务实特点与理性饮酒


从理性饮酒到“礼”性饮酒


      上海的饮酒文化完全印证了“理性饮酒”宣言的正确与及时。公元1008年北宋朝廷在吴淞江支流“上海浦”设立“上海务”的榷酤机构,就是朝廷在上海设立的征收酒税的办事机构。上海城市的名字也是与酒联系在一起的,以“上海务”为起点,南宋建立了上海镇,元朝建立上海县,民国成立上海特别市。了解上海从上海务开始,上海有诞生上海“务”酒品牌,即代表了对历史的尊重,又补上了中国酒起源的断层。

      千年的酒文化底蕴,江南民俗的底色,特别是自19世纪中叶上海开埠以来,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移民来闯荡码头,到上海定居,使上海迅速成为中国最大的移民城市。在上海居民的籍贯中,南方人比北方人多,来自江浙皖赣、闽粤人士要多于北方人,经过长时期的融合与包容,逐渐形成了具有海派特色的上海文化和习俗,以及被内地人所称的“上海人”群体。上海人的气质禀赋,以“南本北标”、“南体北用”的基本特征,即骨子里是南人,外表象北人;思维方式是南人,某些行为举止象北人。这在上海人的喝酒习惯中可以管窥一斑。

      上海人喝酒既不象广东人主随客便,也不象北方人逢酒必醉。同时由于对外开放,上海得外来风气之先,与外国人的交往已成常事,他们带来了文明的酒风,也影响了上海人的喝酒风气,较早形成理性饮酒之风气。及时社会发展到今天,上海在正规应酬场合,通常是要上有品位的白酒的,但上海人喝酒一般不劝酒,不强人所难。不会喝酒,也无须惶恐,随意挑茶水或饮料代替即可。不过,真的喝起白酒来,上海人的酒量也是不可小嘘的。

      上海人源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的重视,在酒类消费方面,白酒销量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,1980年代以前,上海人几乎没有喝过真正的干红和干白葡萄酒。那时的葡萄酒、果子酒,掺入大量白糖,味道很甜,生活水平越低,口味越浓;反之,随着生活水平越高,口味就越趋清淡。白葡萄酒、干红葡萄酒的应市差不多是在90年代中期开始流行。外国制酒商的广告轰炸以及无所不用的促销手段,从电视到报刊杂志,大量介绍葡萄酒的饮用方法、品牌、营养成分、对心血管的保健作用云云,特别是有一个时间“干红+雪碧”的时尚喝法,事实上红酒是不能掺杂其他饮料共饮的,结果上海人很快改变了外商对于干红葡萄酒的认知与宣传,不文过饰非,彻底纠正了对于这种酒类的喝法。

      另一种理性,就是上海人经过近10年对洋酒的深入认识,逐渐发现,同样一种进口葡萄酒,原产地市场价格和上海的售价天差地别,国外几美元一瓶的低档葡萄酒,在上海售价高达数百元,“性价比”太过悬殊,喝了10年外国红酒,等于用茅台酒价格喝土烧。明显吃亏上当。而真正的法国名牌葡萄酒,价格都在千元乃至万元以上,非目前大众消费水平所能承受。于是理性饮酒逐渐取代盲目崇洋。加上欧洲二恶英污染、疯牛病流行,累及某些用干牛血粉过滤的进口葡萄酒,于是,人们还是将把目光转向国产酒类,包括国产的白酒、黄酒和葡萄酒。

      上海人的喝酒习惯,反映出上海人的务实、精明和理性,可能也预示中国人今后喝酒的方向。

      二、感性的酒怎样喝得更理性


从理性饮酒到“礼”性饮酒


      酒,是一种特殊的传媒介质,在人们社交中起着非常独特的作用,恰如千年老古话“酒逢知己千杯少”,酒可以让素不相识的人立刻热络起来,坊间所谓“感情深,一口闷;感情浅,舔一舔”其实较好地表达了酒的属性。酒作为思想交流的裁体,不但体现了人们对酒的喜爱,更体现了酒在社交中的重要性,我们推出的“上海务”白酒,就是面向上海本土,上海人聚会时表现家人长辈的感恩,也代表着对朋友兄弟,领导同事之间的的感恩。这是一种现在消费者急需的情感诉求,这也是需要现代白酒企业要去致力打造的新型白酒文化。

      而作为感性的白酒,使消费者喝得更理性,就必须借助于中国传统文化,趋向“礼”性喝酒,“礼者,敬而已矣”,礼仪的本质一是需要有约束,二是需怀恭敬之心。就是说,一个人在饮酒的时候,过量饮酒,便不能自制,容易生乱,制定饮酒礼节就显得非常重要。一个人有恭敬的心,他一定让与他一起喝酒的人都如沐春风。如果饮酒时遇到一个非常讲礼貌、懂节制的人,令人感觉如沐春风,温良恭俭让,这种强调“礼”的饮酒方式就可以在社交中起到非凡的作用,比一般文化的酒更具有联络力。

      历史上,中国古人对喝酒极为讲究,崇尚酒德和酒礼,而且很早就提出适量饮酒的概念。酒德两字,最早见于《尚书》和《诗经》,其含义是说饮酒者要有德行,不能像纣王那样,“颠覆厥德,荒湛于酒”。《尚书•酒诰》中集中体现了儒家的酒德,这就是:“饮惟祀”(只有在祭祀时才能饮酒);“无彝酒”(不要经常饮酒,平常少饮酒,以节约粮食,只有在有病时才宜饮酒);“执群饮”(禁止聚众饮酒);“禁沉湎”(禁止饮酒过度)。儒家并不反对饮酒,用酒祭祀敬神,养老奉宾,都是德行。

      明代文豪袁宏道是个好酒之人。据他自己说,他是一个看见酒就走不动的人,经常呼朋唤友,聚集一批酒友徜徉于酒肆之间,动辄通宵达旦。但袁宏道很少醉过,许多人以为他酒量很大,但亲密的挚友都了解,他的酒量其实很小,连一蕉叶也喝不下去。袁宏道认为喜欢喝酒是人的天性,但很多酒徒喝醉之后形态丑陋、言行粗鲁,是因为不懂饮酒的礼法,不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饮酒行为。于是他专门编写了一篇《觞政》,把古代典籍里简明实用饮酒礼法节选、编辑出来,又加上了自己的经验。他认为所有喜欢喝酒的人,都应该掌握其中的规则和礼法。

      饮酒作为一种饮食的文化,在远古时代就形成了一套大家必须遵守的礼节。这种礼节有时还会显得有些繁琐。但传承这种文化对于“礼”性饮酒,至关重要。

      三、传承“礼”性饮酒的文化传统


从理性饮酒到“礼”性饮酒


      中国的酒文化,从本质上说,中国的人际关系的文化展现,其中蕴含着东方的智慧和中国文化的特质,通过对古人“礼”性饮酒的传承,使我们能够悟道出:饮酒并非是酒精与人的肉体的搏斗,而是人与人灵魂、心性、情感的交流,以及真正认识“我”与“社会”的关系,“我”与“世界”的关系。

      中国文化中的酒文化与茶文化有相通之处,但也有很大的区别,甚至可以说是质的区别,饮茶强调的是“我”的自我修为,在茶道中感悟自己,所以独自饮茶往往成为自我修行的一种方式;饮酒则不同,饮酒强调的是“我”与外界——人的社会关系,在饮酒过程中“观物、识人”,以此获得自我的提升。所以古人常常把饮酒当成一种仪式。从西周时代开始,我国就已建立了一套比较规范的饮酒礼仪,它成了那个礼制社会的重要礼法之一。西周饮酒礼仪可以概括为四个字:时、序、效、令。时,指严格掌握饮酒的时间,只能在冠礼、婚礼、丧礼、祭礼或喜庆典礼的场合下进饮,违时视为违礼。序,指在饮酒时,遵循先天、地、鬼、神,后长、幼、尊、卑的顺序,违序也视为违礼。效,指在饮时不可发狂,适量而止,三爵即止,过量亦视为违礼。令,指在酒筵上要服从酒官意志,不能随心所欲,不服也视为违礼。


从理性饮酒到“礼”性饮酒


      中国人的正式筵宴,尤其是御宴,都要设立专门监督饮酒仪节的酒官,有酒监、酒吏、酒令、明府之名。他们的职责,一般是纠察酒筵秩序,将那些违反礼仪者撵出宴会场合。不过有时他们的职责又是强劝人饮酒,反而要纠举饮而不醉或醉而不饮的人,以酒令为军令,甚至闹出人命来。如《说苑》云,战国时魏文侯与大夫们饮酒,特地任命了一个叫公乘不仁的人为“觞政”,觞政就是酒令官。公乘不仁办事非常认真,与君臣相约:“饮不觞者,浮以大白”,也就是说,谁要是杯中没有饮尽,就要再罚他一大杯。没想到魏文侯最先违反了这个规矩,饮而不尽,于是公乘不仁举起大杯,要罚他的君上。魏文侯看着这杯酒,并不理睬。侍者在一旁说:“不仁还不快快退下,君上已经饮醉了。”公乘不仁不仅不退,还引经据典地说了一通为臣不易、为君也不易的道理,理直气壮地说:“今天君上自己同意设了这样的酒令,有令却又不行,这能行吗?”魏文侯听了,说了声“善”,端起杯子便一饮而尽,饮完还说“以公乘不仁为上客”,对他称赞了一番。

      古人饮酒,有一句著名的酒礼规范:“三爵不识”。所谓“三爵不识”,见之于《礼记•玉藻》的典籍,就是说,正人君子饮酒,三爵而止,饮过三爵,就该自觉放下杯子,退出酒筵。所谓三爵,指的是适量,量足为止,这个酒礼规范与《论语•乡党》所说的“惟酒无量不及乱”具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
      为了实现倡导“三爵不识”的酒礼规范,古人还倡导了一个“温克”方法来保证,就是说虽然多饮,也要能自持,要保证不失言、不失态。教人不做“三爵不识”,狂饮不止的人。

      从历史记载来看,唐代社会,人们饮酒,少有节制。也许是从宋代开始,人们比较强调节饮和礼饮。及至明清时,文人们著书将礼饮的规矩一条条陈述出来,约束自己,也劝诫世人,出现了一批“礼”性饮酒的著述,如《酒箴》、《酒政》、《觞政》、《酒评》等。清人张晋寿《酒德》中有这样的句子:量小随意,客各尽欢,宽严并济。各适其意,勿强所难。

      我们从上海人饮酒方式中,仿佛使我们看到古人“礼”性饮酒的影子,我们应该身体力行,酒企业率先垂范,承担社会责任,传承古人饮酒中珍贵的文化遗产。

      饮酒要把握分寸,高兴时节制,疲劳时休息,倦怠时说笑;饮酒的礼法,既要轻松,又能治乱;对新交的朋友要真诚;遇到志向和情趣不同的人就退席等。

      饮酒的目的是享受惬意、彰显自由、获取快乐,因此饮酒的时光和场景很重要。所以《觞政》对于适宜饮酒的时令、场景、礼乐一一作出建议,这些建议均与惬意的意境和诗意的意蕴相关。

      饮酒一定要选择场合。《觞政》认为饮酒有“五合”、“十乖”之分。五合,就是可以愉快饮酒的五种条件。十乖,则是导致饮酒不欢的十种原因。五合所讲的是适意、自然地饮酒。而十乖所讲的饮酒不欢的原因,今天很多的宴饮场合都普遍存在。

      上海,这个城市已经走过千年的历史进程,这个与酒有着深厚文化渊源的城市,在传承“礼”性饮酒的文化传统中,也要开风气之先,把作为感性的酒,喝出文化和礼仪来。不论是群饮,还是独酌,都注重精神情感的愉悦或者艺术境界的自我实现。只要我们坚持以传承“礼”性饮酒的文化传统,来抵制非理性、不文明的饮酒方式和生活习惯,从而实现中国的酒文化理性饮酒的崭新格局。


从理性饮酒到“礼”性饮酒

分享到:

来源:本站原创

2017年05月16日

上一篇文章:中国白酒小窖工艺高峰论坛在安徽宣城隆重举行

下一篇文章:第三届中国白酒学术研讨会四川召开